NLP.課程粉絲專頁
|
|
|
讓精彩案例去旅行主頁 |
版主的話
|
案號:NLP7-101
(518)
標題:事導向vs.人導向
【案由】
4/29(二)上課討論到趨利避害性格時,又驚喜地提供了一項解釋─對於求異同事的冷漠反應,一直在想原因。
c作業中提起那位求異同事,平時相處發現(我倆皆有同感)彼此在多方面非常南轅北轍,無論想法、反應、飲食習慣…。對於早期種種摩擦,一直有興趣探究原委,如果說在移位上能有什麼心得,他實在是大功臣。
早期相處時,總覺得動輒得咎,幾次分析原因,認為他是Ⅲ,能快速抓住重點,所以對於必需多費唇舌的事,顯得不耐煩,特別是他不耐煩的表情與口氣,我已有心錨,無論是對我或對其他人不耐煩,只要情境一出現,不舒服的感覺立刻油然而生,大家的一致反應都是「抗拒」,意思是說辯解、或爭論,以維護自己的價值觀,心錨嚴重的是,聽到辯解出現,心裡更不舒服,會把以往對他不滿累積計算,這種不舒服大大妨礙客觀觀察(不過,只要依著自己的價值觀為出發點,就無客觀可言),更別提移位意願了。當時能做的就是盡量只講重點,並放慢講話速度(他反應過幾次我的說話太急躁,本人亦有同感)。摩擦有減少,但主要原因不是因為講重點這項,而是彼此在價值觀上的妥協,對於自己趨樂避苦的渴求降低一點。
後來發現他更像Ⅳ(因老師提醒,重新再觀察),有「不喜歡與別人一樣」的特質,有次聊起再確認,他表示求學時代已如此。因此只要說模仿什麼什麼做法時,或是要按照某人(除了老闆)的說法從事,他便會出現那慣有的不耐煩表情。順應這項特質,比較不會令彼此不舒服,但還是有些反應令我摸不著頭緒。
c4/29上課提到趨利避害人格模式,尤其討論到「事導向vs.人導向」與「目標導向vs.問題導向」,興奮地發現同事某些反應的可能原因。
自從河順學長翻譯趨利避害性格的那篇文章後,我就以「目標vs.問題」導向(大部份)加上「字眼」(小部份)判斷趨利避害人格模式,「事vs.人」導向根本沒多想過,而且「事」聽起來似乎已包含「目標」與「問題」,因此從未用「事vs.人」來觀察。但4/29上課時,老師解釋了「事vs.人」導向後,突然對求異同事的反應豁然開朗,非常開心。同事是趨利型,我是避害型,當遇到問題發生時:
趨利型(同事)→偏事導向,會找相關負責的人處理,不會自己處理,因為他認為那不是他負責處理的。
避害型( 我 )→偏人導向,會自己下去想辦法解決。
天哪!我與同事的相處最常出現的就是這個問題。
只要他認為那不是我們的工作,絕對力抗到底,他很清楚的與對方說明那不是我們的工作,容易讓人產生推委的感覺(因為對方認為是我們的工作),講不通,口氣就強硬起來(不耐煩),他並不覺得自己在罵人,只是就事論事。
我則是經不住別人的拜託,看到求助同事緊張、可憐的樣子,就不忍心地「破例」幫忙,結果因為趕這個件,接連逼得相關的人跟著緊張動作,然後展開更多「破例」,求助者好像也習以為常,不覺得在破例。回想以前工作,老是忙得要死,不是沒有原因的,實在是自己太沒原則。
求異同事常責怪我沒有教育這些求助單位,破壞規矩。我則難以接受他無動於衷的冷漠。經由幾次不得不的溝通(摩擦和好),我倆已調和做法,他偶爾也接受「破例」,我亦避免承攬非份內的工作,即使有,盡量別影響到他。
【心得】
「事導向」的概念解釋了同事的反應,他不是無情,而是他認為重要的事與我不同,差別僅在這裡,沒有對錯的問題,各有優缺點,我要做的就是取優點捨缺點。在肯定對方的做法後,才敢說自己願意虛心學習模仿他。
認知不同,心境亦馬上不同,「事導向」的概念應機地改變了我對同事的觀感,竟能欣賞起他這項優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