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課程粉絲專頁
|
|
|
讓精彩案例去旅行主頁 |
版主的話
|
案號:NLP7-80
(498)
標題:作業的回饋
【案由】
自從寫「NLP7-64-什麼是事實」及「NLP7-70-怎麼開始喜歡」後,對於往後的觀察產生不一樣的角度(意焦)。
【心得】
寫「怎麼開始喜歡」後,在熱情投入一項事物後,對於產生的不安(例如:去茶館喝茶的快樂,害怕回家後會失去),找到方法能對治,即運用觀察緣起,解構它。
寫「什麼是事實」後,遇到不愉快的事,一經分析,較容易釋懷。生氣的程序是一連串心錨程序或神經鏈的啟動,就如同開始喜歡的過程,生氣也是由同樣的過程建立。改變心境的方法即NAC。
在練習觀察事物的因緣組合時發現,上兩者,對於觀察緣起有幫助,成為切入角度(例如:自問什麼是事實…),而觀緣起又是幫助分析理解上兩者的方法。
仔細再想,這三者其實是同一個方法,或者說同一個問題根源─心錨。即
喜歡的過程=建心錨的過程
以為的事實=心錨反應
觀緣起=觀察心錨中的諸項元素組合及建立心錨、反應心錨的全部過程。
心錨作業寫很多,那是因為認為心錨是重點,有興趣理解他,所以不知不覺中,都運用同樣概念為出發點思考,越來越熟悉後,看什麼都是心錨反應。而「熟悉」的概念,讓我想到神經鏈的機制,神經鏈與心錨有幾分類似,可能只是描述的重點各有偏重(我揣測,也許還不夠深入)。
神經鏈→習慣的養成 (熟悉的過程)
心錨→習慣的結果 (熟悉的反應)
有關「熟悉」,《夢‧旅人》DVD看多遍後,每次都會發現仁波切講的不同重點,發現是重點便抄下來,反複念誦、思考。熟悉後再看,會發現其他亦受用的重點,甚至原人講的話、上師們講的話,似乎處處有玄機(一直有新發現,很快樂,所以會看多次)。多次複習,「持續不斷在一件事上,便會有收穫」,這是以前較少感受到的,大多只有道理上的認知,當然,前提是要有興趣(會快樂),被逼著做較難,被逼可能有培養習慣的好處,但此習慣會有陰影。我怎樣保持做每件事都快樂,而沒有留下陰影呢?想到應該只做符合價值觀的事吧(符合追求價值),只是價值觀如果不健康(有漏),仍免不了導致痛苦,例如佛陀曾譬喻「炊沙成飯」,煮沙想變成飯,那是不可能的。
在近來短期內聽到仁波切(書、錄音帶、現場開示)及久美堪布的開示中,不斷提醒到:有了空性見,信心才立於穩固不敗之地,這感覺很像上次連續聽到三次鑽木取火一樣,概念由空洞變成確實可行,以致想繼續練習觀察緣起,這是以前未曾有的。
寫作業,正是不斷在熟悉所學,熟悉又有興趣,怎麼可能沒收穫呢。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