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課程粉絲專頁
|
|
|
讓精彩案例去旅行主頁 |
版主的話
|
案號:NLP10-124
(711)
標題:創造力學習【學習】
最近迷上線上學習,聽了洪蘭教授講的創造力學習,試以NLP的角度解釋這件事。但我寫的順序與洪蘭教授演講時不太相同,中間我想的跟洪蘭教授蔣的互相穿插。
人在媽媽的肚子裡時,所有的神經元就已經長好了,不會因刺激或是學習,而多長出或失去神經元,我們從出生到死亡做的事就是神經元之間的連結。而且神經源之間的連結是用進廢退的,要是該做連結的沒有做連結,其他的地方會拿去用。就像一個從小就看不到的盲人,他的視神經一直沒有用到,但是當他做點字閱讀時,經大腦核磁共振下看來,他的視神經的部份,被點字閱讀時拿去用,所以發亮。
這也可以用來解釋信念。有一個演員,在中風後,左腦壞掉右邊癱瘓,醫生說他在也不可能站在舞臺上了,但四年後,他卻以一部電影獲獎,醫生請他做核磁共振,在四年前他做出來的斷層掃描,證實左腦全部壞死,但這次發現右腦代替左腦產生新的連結。因為他對信念的態度,想要繼續演戲,而影響潛能,讓大腦產生新的連結,影響行動,使癱瘓的地方可以用新的方式運動,最後影響成效,讓大家都知道癱瘓也是可以好起來的。洪蘭教授特地指出,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讓癱瘓的人主動想動,才有辦法,比起被動的復健,主動更有強烈得動機,現在也用這個方法治療癱瘓的人,讓右手癱瘓的病人,兩年後可用右手切牛排。
創造力跟神經元連結的方式相關,神經鏈只要連過一次,就是連起來了。多連幾次,連結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就像下面圖A,第一次看不出什麼,看下下面的圖B,就很清楚的指出是什麼,再回來看圖A,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輪廓,多看幾次後,即使不想看到,但還是可以隱約的看到圖中之物。
<IMG src="http://www.solv-all.com.tw/casepic/NLP10-124-A.jpg" width=250 height=325> <IMG src="http://www.solv-all.com.tw/casepic/NLP10-124-C.jpg" width=250 height=275>
因為神經鏈多連幾次後,連結的時間便會縮短,要是加上情緒的作用,最後就產生心錨,所以我們判斷事物的方式,跟經驗息息相關,就像圖C,大部分的人看到,反應一定是「THE CAT」,但圖中H、A的形狀一模一樣,依經驗,神經鏈卻把它連往不同的地方。同樣的圖D,看過的人,一眼就看到蒙娜麗莎的微笑,可是拿給從未聽聞的人看,他可能會問:這是什麼?連主題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
<IMG src="http://www.solv-all.com.tw/casepic/NLP10-124-D.jpg" width=330 height=290> <IMG src="http://www.solv-all.com.tw/casepic/NLP10-124-B.jpg" width=250 height=330>
而經驗的來源,則是觀察力。關於觀察力,洪蘭教授把它分為三大部分,其中有環境促成與背景知識以及形成假設能力(另一個是毅力,就像癱瘓的病人一定要有毅力,要不然神經鏈只會成一群雜亂無章的連結。) 環境促成與背景知識就像是平時生活觀察或閱讀而造成神經鏈的連結,但做完這樣的連結,還要有形成假設的能力,反推回去,也就是主動去使用神經鏈,可能是為了一個強大的信念或是誘人的目標。最好的例子就是福爾摩斯與華生,華生是位醫生,他的背景知識應該沒有福爾摩斯差,但同樣在命案現場,福爾摩斯都破案了,華生還摸不出所以然。我覺得這也可以拿來解釋為什麼有人看到杯子破掉就悟道了,有人說句歲歲平安後,就當杯子從沒存在過。
所以洪蘭教授說:「智慧與神經元連結的密度相關。」對於這句話我沒有很贊同,因為要先知道他的智慧指的是什麼?但是把智慧換成創造力,我就可以理解了。
創造力與神經元連結的密度相關。創造力實際上是一連串神經鏈作用。像我之前看賴聲川的創意學一書中,他提到他如何完成一件作品,首先,他到某地,看到某景想出一個故事A,一天看報紙,又想到可以寫一個故事B,連續想好幾個故事後,一天他想寫一個故事中還有故事的戲劇,就把所有故事連在一起,於是完成長達七小時的如夢之夢。
或創造力也可以這麼解釋,大部分的人由A—B—C—D、G…D,G跟D之間連結較薄弱,可能也沒有人反推過,結果有人點出來了,大家便覺得:哇~好有創意。像是下圖一個三角形,中間有許多圓圈圈,我看到想到玉米餅乾-多利多滋,但另一個小女孩的答案卻是刺猬的尿片。
<IMG src="http://www.solv-all.com.tw/casepic/NLP10-124-E.jpg" width=240 height=240>
另外,扼殺創造力最大的兇手是標準答案,因為他把所有人的神經鏈,連往同一地方,反推回去,也推回原點。這也是現在教育最大的問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