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課程粉絲專頁
|
|
|
讓精彩案例去旅行主頁 |
版主的話
|
案號:NLP22-31
(407)
標題:學習效率【校園生活】
緣起:
看到天下雜誌訪以前問李家同教授,提到他利用流程圖幫助學生設計出複雜結構的電腦程式來。我思考起這段訪問自己讀來是怎樣?這反射出自己學習的方式, 也進一步去找出調整自己的方式。
過程:
求同型的學習傾向從自己身上學習。想起自己常利用試誤學習,而且還不時得提防自己一時誤入歧途,用了同樣的方法,卻期待有不同的結果。如何從別人的經驗獲取經驗?
觀察起身邊幾個在學習上表現傑出的朋友,發現了幾個特色。
1.企圖尋找更多資訊是很容易觀察到的差異。同樣看完一本書,求同型的我歸納出自己有興趣的主題,特別是讓自己感同身受的片段。但是與求異型朋友討論後,發現他們分析起書本整體所傳遞的訊息,而且進一步與自己的過往的知識比較後,看到一些問題,接著進一步去尋找更多資訊,有種求知若渴的味道,也會挑戰自己是否知道怎樣使用。相對之下,我會輕易滿足在一個粗淺的概念,足以解釋大部分的現象,但對人分享時,才會逐漸發現裡面的問題。
2.學習多角化 V.S. 深入程度: 發現學習有效率的朋友選擇學習的事情具一致性,雖然主題更換,但主題與主題是相關聯的。例如一個求同型的朋友,對植物辨識的熱誠極高,為此還去學了攝影,希望拍下所有台灣的花朵構造圖,所以一陣子就看到他瘋狂迷戀攝影,也在攝影圈子裡闖出點名聲。IV類雖然號稱滾石不生苔,但是看到身邊的一位IV朋友如何悠游在不同的領域,她做的事情很簡單,把A領域新學的技巧用在B領域,反之也是,即使新學的技巧尚未熟練,但自然創造出組合式創意,逐漸連結了兩個領域。學習相關的技巧可以節省時間,又創造出新意,卻又不斷同時加深自己對領域的了解。
3.好奇心V.S. 時間安排: 他們都很擅長估計時間,身邊一個求異型的朋友整天對著行事曆重新安排時間,也建議我隨時帶著行事曆,凡是要加入新事項時,隨時比較重要性後,才決定是否排入,這是他的策略,先評估他好奇的事物的重要性,才決定是否進行。而我問過學植物的那位朋友,有許多有趣的事情為什麼不想接觸看看。他的回答:想阿,等我之後有時間後再說。
心得: 看到李家同教授的流程圖概念,自己興起一股想嘗試的願望,但是分析過後,心理面知道想學好一樣東西,所需要投入的時間不是我現在能負擔的。這樣的分析以後會放在我學習的價值觀中,拿來檢視自己的學習狀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