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號:Elite3-13-46
(246)
標題:DOUBLY EXCELLENT印度朝聖心得【生活】
記得在高中時,國文老師有天播放一部關於朝聖的短片,片中有段畫面很深刻地印在腦海中久久不忘,當時也感動到流淚,那是一位喇嘛用大禮拜的方式一路朝拜到聖地,途中塵土飛揚、崎嶇不平…知道自己對這樣的朝聖方式是嚮往的,但真正地問自己「你什麼時候要出發?」得到的卻是一堆恐懼顧慮擔憂的”自我回答”。
書本也是善知識,途中快速閱讀了老師推薦的「朝聖」一書,有些觀點對於心態的調適頗有幫助。前幾天剛好看到常霖法師著的「在印度,遇見佛陀」,雖然不是在行前先讀到此書,行後讀倒是幫助回顧朝聖之旅。書中有幾段果如法師在朝聖途中的開示我覺得有被衝擊到感覺,在此分享給尚未閱讀此書的學長們:
「…但是捫心自問,今日的學佛只不過是用佛法來包裝自己的欲望,或是建立在一種很浮妄的信仰,我們所有的信念還是建築在自己、與人我欲望的另外一種方式的圓滿。例如有些人是內心有缺憾,所以藉著信佛來彌補它,用以原諒自己的過失;有的人用勢利的心向外去追逐人生,學佛以後發覺那並不真實,所以腳步停緩下來,不再那麼積極了;或者有人學佛以後,會起護持佛法或者互助精進的心,但是所做的都是歷代祖師講過的,只是培養人天福報。因為我們生活的環境像天堂一樣,周遭所擁有的一切很容易讓我們安逸自在,沒有什麼大煩惱,我們也覺得生命很快樂很安詳,這樣就好了。然後沉浸在學佛中過日子,好像學得越多聽得越多,對人生比較不會起貪求心了,但是這個比較沒有貪求的心,其實也只不過是一種安逸的念頭,並沒有真正認清生命的實相與生命的本質。所以一遇到有大境界與大考驗來的時候,自己身心就做不了主,也不知如何去面對它了。」
想起在祇樹給孤獨園裡了意法師的開示,我不知道印度的貧民會不會因為貧窮而感到苦,就像有些很富有的人也過得不快樂,只是人生八苦是活著的每一個人,不論國籍種族男女老幼,都會面臨的苦,印度以一種很直接鮮明的印象震撼我們習慣麻木的心,喚醒我們從安逸的環境中跳出來看到這些面向。
「…時時刻刻以正知見覺醒自己,知道一切諸法當下都是虛妄的,不實有的,就不會被它迷惑,朝聖就是在提醒我們這一點,而不是看外面的哪一個東西是神聖的。但是也不是要去輕視所有外在的物質或現象,而是知道一切諸法當下雖然空寂,也有它種種假象的因緣,所以你要藉著這個因緣來成長我們的道業。」
朝聖途中,我想到了前兩句,卻忽略了後兩句,讀到這段剛好給自己很好的提醒,不僅在朝聖,在平日更該提醒自己這樣思維、體驗。
猶記得顯月法師在車上與大家分享”洗苦瓜”的故事,也許我的人生並沒有因為去一趟朝聖而180度大轉變,但就因果而言,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有其意義,也許某些尚未意識到的種子正在萌芽。
|
|